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天府新视界丨被打后,你能还手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6 07:41:00    

“被打不敢还手,还手就是互殴!”这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无奈之语,折射出“正当防卫”的现实困境。最近央视报道披露,2024年4月,山东淄博一家饭店的老板张女士历经四年诉讼,最终从最初被认定的“互殴者”变成了“正当防卫”,标志着全国首例治安领域正当防卫抗诉案尘埃落定,被誉为“正当防卫的标志性判决”。

“当我们被欺负时,该不该还手?”“法律到底是保护好人还是坏人?”我国民事和刑事领域都对正当防卫有相关法律条文,其中《刑法》第二十条中对“正当防卫”定义如下:“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部2007年印发的《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违法侵害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正当防卫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在现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却并不清晰。张艺谋的电影《第二十条》中那一句句令人窒息的诘问,不仅在刑事领域,还理应在治安管理领域得到掷地有声的回应: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一起几年前发生的简单治安案件,缘何成为“正当防卫的标志性判决”?

持续不断的司法接力,让正义得到应有的维护。张女士从“互殴者”回归“正当防卫者”,向社会表明“敢于防卫”才是该有的法治生态,案件的终审意义早已超越个案本身。2020年11月22日晚,山东淄博一家饭店的老板张女士,被醉酒的顾客刘某殴打后用啤酒瓶反击,将刘某头部打伤,结果被认定为互殴。这起治安处罚案件历经法院一审二审,检察院抗诉,最终定案。2024年4月,山东省高院再审,认为本案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刘某酒后寻衅滋事,张女士为了免受刘某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随手拿起身边物品进行反击的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应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本案的标志意义在于:被打后还手反抗,不再被简单粗暴地认定为“互殴”。

判决结果体现了司法理念的转向。电影《第二十条》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原型涉及于欢辱母杀人案和于海明反杀案,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诸多日常司法实践中的沉疴。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早已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刑事免责性,但其仅适用在刑事案件中。此次,“纸面正义”终于落地“治安案件领域”,让治安案件中的“实质正义”成为普遍可能,而“还手就是互殴”或将成为过去式。

为何“正当防卫”不仅在治安管理处罚领域,更是在刑事领域成为“沉睡条款”?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成因凸显了执法困境。

这种“沉睡”对那些遭遇不法行为且迫切需要援助的人影响最为严重,同时对社会风气的塑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统观念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深入人心,导致许多受害者在面对不法侵害时选择忍让,而非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当防卫的社会认知度。另一方面,执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把握不一,使得一些本应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件被错误地定性为互殴或其他违法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

“各打五十大板”的惯性逻辑,导致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均对“互殴”存在扩大化认定。央视报道显示,再审张女士案的山东省高院提出:司法实践中个别案件存在“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模糊了正与不正的界限,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执法实践中,一些执法者出于对自身法律责任和安全的考虑,可能会采取一些保守的执法策略,以避免法律风险和职业风险。如只为避免引发舆论或上级问责就给予“安全判决”,势必影响公众对“正当防卫”边界的认知和态度。

因互殴与正当防卫具有外观上的相似性,准确区分两者实属不易,坚持不还手营造“完美受害者”形象、“谁闹谁有理”现象频发。高铁车厢内女子因孩童踢椅背与家长冲突,被掌掴后还击,却被警方认定为“互殴”;打工者深夜被醉酒暴徒攻击,出于自卫使用水果刀,庭审时遭遇法官提问“他打你,你为何反击?”……诸如此类案例中,“互殴”成为不法行为的“挡箭牌”以及“和稀泥”的温床。

张女士案判例今后能否成为常态?正当防卫制度的彻底激活,需立法、司法与公众理性的共同进化。

面对不法侵害,应鼓励公民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而非要求绝对克制。良好的法治环境,本应让公民在遭遇不法侵害时敢于还击、敢于正当防卫。这既是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是对见义勇为的有力支持。

关于正当防卫的边界,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今年5月下旬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主题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厅罗庆东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正确判断是故意伤害行为还是正当防卫行为,行为人具有互殴意图还是防卫意图,是办案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从矛盾发生并激化的原因、打斗的先后顺序、使用工具情况、采取措施的强度等方面,综合判断当事人是否具有防卫意图。”

正当防卫的认定尺度,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是衡量社会法治水平的标尺。当法律不再强求公民被迫做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才是对不法行为最强有力的震慑,而法治环境也将逐渐向好发展。

相关文章
  1.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丨当人工智能遇上海洋经济——“AI+”激发蓝色新动能

    近日,在山东青岛举行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海洋”成为一大亮点。海洋领域的各类智能装备集中亮相,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向海图强”进程中的新应用场景。作为本届论坛的同期活动,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吸引了450余家企业机构参展。水下机器人、水陆两栖无人机等海洋仪器、

    0 2025-09-09 15:34:00

  2. 加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话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

    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居民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财政赤字率,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2025年财政政策有哪些亮点?下半年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发力?本期“对话

    0 2025-09-07 07:09:00

  3. 高端访谈:上合组织正稳步成为全球外交舞台的重要力量——访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

    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在赴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说,上合组织“正稳步成为全球外交舞台的重要力量”,“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组织”。白中两国为二战胜利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当今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共

    0 2025-09-01 10:43:00

  4.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中方愿助力上合组织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共享数字红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8月2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见习记者 马子倩)8月28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举行首场中外媒体吹风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4位负责人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工业和信息化合作最新进展,强调中方愿在交流互鉴中助力上合组织国家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升级,共享数字红

    0 2025-08-29 11:03:00

  5. 男子缺钱盗用女友手机贷款买彩票 涉嫌盗窃被处罚

    张女士急匆匆来到十六里河派出所报警,称被自己的男朋友给骗了。报警人张女士说,她和杨某都是外地人,打工期间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杨某,并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令张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没有防备之心的她被男友给算计了。张女士说,杨某用她的手机贷款了三万多元,并偷偷转到了自己的手机上,因为这事,双方分手后,张女士也

    0 2025-08-25 1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