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古迹遗址日丨走进宝墩,感受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4月18日,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解码宝墩:对话古今,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在宝墩古城遗址举行。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为“灾害与冲突下的遗产应对准备”。古蜀先民在宝墩文化时期修筑城墙抵御洪水,也是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见证之一。当下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正体现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加活动的观众们在宝墩遗址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吴鹏的带领下走进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展览以独特的氛围营造,将公众“带回”到成都平原远古时期。发现宝墩、巍巍古城、稻作文明、古蜀根脉等展览内容以考古的视角讲述着宝墩故事。

来到文物整理区,几件修复较为完整的文物在满屋的陶器碎片中显得格外惹眼。吴鹏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文物整理和修复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公众零距离感受到了文物“重生”所需的艰辛与耐心。
环境考古专家黄明为公众带来了“考古遗址所见成都平原史前洪水与治水”专题讲座,通过梳理古蜀先民治水思想及治水技术的发展历程,深度解读了古蜀先民治水与古蜀文明发展的关系。

成都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利于灌溉农田,也为水灾泛滥埋下隐患。宝墩文化早期,先民们以筑城抵御洪水,城址分布于河流台地上“远支流,近干流”,既能避免水患,也便于取水和渔猎。
到了宝墩文化晚期,先民们逐渐来到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并渐渐学会了用大量卵石加固防洪堤坝;商周时期的方池街遗址,则已出现了系统的防洪、治水、护岸工程。从筑城这样单纯的防洪设施到防洪、支水、护岸工程,不仅仅是防洪技术的提高,更是防洪思想由堵到疏的转变。

在宝墩古城的城墙上,规整的城垣轮廓依旧清晰可见。据吴鹏介绍,此地城垣的建筑方法为平地起建斜坡堆筑,城墙的走势多以最近的河道作为参照,城墙与河道平行,既体现出水源对古人生活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古人对洪水的防范意识。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物和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在自然灾害这场永恒话题中,文明存续的密码或许就藏在宝墩古城城墙的土层中,那是人类的先祖在满天星斗下,用泥土书写给未来的启示录。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曾琦

-
300名徒步爱好者齐聚泉州古城,沉浸式体验世遗传奇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7月18日,2025“NOW热一夏”世遗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启动。首场“城与门”主题徒步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城市行走”拉开序幕,300名徒步爱好者齐聚古城,穿行于红砖古厝与世遗地标之间,用脚步丈量历史,以沉浸式体验解码世遗泉州城的千年传奇。世遗元素丰富互动体验诙谐有趣的火鼎公婆
-
宁夏一对母亲和孩子被洪水冲走失联!警方通报
7月20日,宁夏中卫市公安局沙坡头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7月18日5时35分,中卫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接到李某某报警,称其于7月17日23时许带家人(妻子与两个孩子)驾车前往北长滩露营,行至半途突遇强降雨天气,遂驾车返回。在返回途中,误入至沙坡头区孟北路与338国道交汇处立交桥下山洪沟(距黄河约1公里
-
辽宁省博物馆:经典文物承载历史 数字展览带来新体验
进入暑假之后,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都迎来了客流高峰。在辽宁省博物馆,最近工作日的平均客流量近1.5万人次。这个暑假来到辽宁省博物馆,在古代辽宁展厅一定不能错过的文物要数这款玉猪龙。玉猪龙一般出土于牛河梁等这种高级别的红山大墓之中,这款玉猪龙是辽宁省博物馆从朝阳市建平县征集而来的。从外观上看
-
杨某(男,40岁)因感情纠纷持刀刺死女友,警方通报
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7月16日13时许,我区育仁西路18号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接报警后,公安机关迅速组织警力到场处置,当场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40岁)控制。经初查:犯罪嫌疑人杨某因感情纠纷,前往其女友张某工作地。双方发生口角后,杨某持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张某及上前劝阻的两名男同事刺伤
-
受降雨影响 广东、黑龙江等地13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7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受降雨影响,广东东江支流古竹水、福建九龙江支流南溪、四川岷江支流芦溪河、甘肃黑河支流丰乐河、内蒙古霍林河上游、黑龙江省汤旺河支流友好河等13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最大超警幅度1.20米。此外,受天文潮和降雨共同影响,上海浙江沿海有7个潮位站水位超警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