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南阳老行当丨66岁老裁缝 一尺一剪裁时光 一针一线守匠心
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一定有去裁缝店做衣服的场景,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裁缝师傅脖颈上挂着软尺的模样深入人心,缝纫机更是那个时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市场上各式各样的衣服琳琅满目,人们大多选择购买成衣。
传统的裁缝手艺人逐渐稀少,然而,仍有一些老裁缝店在坚守。4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城区光武大道与明山路交叉口西北角,见到了已从事制衣行业48年的裁缝师傅陈海安。
30年前 每天能做30件衣服
今年66岁的陈海安,腰杆笔直,精神矍铄,脖子上悬挂着软尺,正聚精会神地用剪刀“咔嚓、咔嚓”裁剪着布料。店铺虽然不大,但是裁剪间、布料间、缝制间等布局紧凑。看到记者过来,他笑容可掬,立马停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打起招呼。
“这一行业,受成衣冲击很大,现在不容易啊。”陈海安说,1988年到2000年期间,是定做衣服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平均每天能做30件衣服,现在平均每天做6件左右。如今,人们定做衣服更注重的是品质,讲究工艺及精细程度。
记者看到,在裁剪台上,陈海安已裁剪好了8件衣服,准备开始缝制。“还有10多件没来得及剪。”他说,制衣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技术活,选布、量体、裁剪、缝制、熨烫、整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说话间,60多岁的李女士专门从白河南赶过来:“我想做一条裤子,我胯部比较低,基本上裤子都需要定做,听朋友介绍这里做得不错,今天专程过来的。”
陈海安带着李女士来到布料间,只见真丝、麻料、醋酸面料等应有尽有。选完布料,陈海安弯腰下蹲,娴熟地为李女士量出精准尺寸,耐心沟通,并详细记录。“给您优惠20元,裤子做下来160元,8天左右,您记着过来取。”

量体
李女士刚付完定金离开,老顾客余女士也来到店里。“我的腰裙做好了吧。”气质优雅的余女士开心地问道。陈师傅一边递上裙子一边答道:“好了,穿上试试看合适不?”余女士穿上新做的腰裙转了一圈,高兴地说:“太合适了,不愧是老师傅。”
“我的衣服、女儿的衣服这么多年都是在这里做的,几十年的老店了,手艺一流。”余女士说,她已经在陈海安这里做了30多件衣服。
手艺过硬 从扬州到南阳扎根
“这么多年来,全靠老客户照顾生意。”陈海安欣慰地说,老手艺赢来了不少回头客。
陈海安的老家在江苏扬州。1977年,18岁的他高中刚毕业,“当时,还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一名农村孩子,为了生活,就要选择一门手艺。”陈海安说,毕业后,他就跟着一位师傅学习裁缝,那个时候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学了整整3年,才刚刚能出道,手都不知道被缝纫机扎破多少次。

选布
那时,只有在过年或者有人结婚的时候,家里才会做上几件衣服,以中山装、唐装为主。每当这个时候,他会担着蝴蝶牌的缝纫机上门为人家做衣服,“一天能挣8毛钱”。
随着改革开放,经扬州当地一位业务员介绍,陈海安选择来到南阳城区发展。“金角银角比不上城角!”陈海安说,他出生在农村,来到南阳这座城市,肯定比在农村强。1983年,他在南阳城区“防爆口”附近开起了制衣店。
“刚开始来有点水土不服,再加上口音不同,有一次因为口音问题导致做出来的衣服尺寸不合适,还赔过人家一件衣服。”回忆起刚来到南阳的情景,陈海安记忆犹新,那时做一条裤子能挣1.2元,“为了赶制衣服,都是通宵干活”。
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手艺过硬,陈海安的生意慢慢好起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有12名员工。“曾经,每月缴纳工商税、国税、地税等费用,超过200元。后来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后,各项费用都免了。”陈海安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他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实惠。
一把剪刀 匠心传承40余载
在缝制间,只听见缝纫机嗒嗒作响,两名工作人员正赶制衣服。正在忙碌的王蓉梅已经跟随陈海安20多年了。
“陈师傅为人实在,我之前在厂里做衣服,后来就一直在陈师傅这里,跟着他,干活很开心。”王蓉梅告诉记者,旗袍、连衣裙、西服、羽绒服、羽绒被全都能做,这么多年下来,只要是这附近的居民,没有人不知道陈师傅手艺好。
“陈师傅从外地来到南阳打拼,凭着一把剪子养活了一家人。”王蓉梅说。

裁剪
陈海安扎根南阳42年,一直干裁缝。陈海安说,他其实更喜欢南阳人的淳厚朴实,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从最开始的水土不服,到现在爱上了南阳这方水土,他收获的一切都是南阳人给予的。
“这么多年下来,我教过40多个徒弟,有一个徒弟还在广东开了服装公司。”陈海安说,是这门手艺养活了他,现在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免费传授给喜欢这一行的人。
“我的孩子都是喝着南阳水长大的,如今都已在南方定居生活,妻子也去帮忙带孙子了。”陈海安说,“孩子们觉得我岁数大了,想让我歇歇,但是在南阳生活了42年,奋斗了42年,在这里过得很开心,我舍不得离开南阳。”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位66岁的老匠人,始终以满腔的热情迎接顾客,以其精湛的技艺为顾客量体、裁剪,没有丝毫懈怠。他手中的剪刀仿佛拥有了生命,穿梭于布料之间,而那把已陪伴他42载的弧形尺子,更是见证了他对传统手艺无尽的执着与热爱,展现着匠人精神的深厚底蕴。(全媒体记者 李辉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
周末出行请关注,加车又加座!
阳光明媚柳绿花红踏青赏景正当时为服务旅客出行需求铁路部门适时加开列车、增加列车编组涉及南阳车务段管内近期列车开行变化情况如下加开动车组列车2025年4月18日至4月23日每日加开郑州东-邓州东D7897次列车邓州东-濮阳东D7892次列车2025年4月19日至4月21日每日加开郑州东-邓州东G798
-
邮储银行榆中县支行上门服务为建筑工人办理工资卡
4月14日至16日,邮储银行榆中县支行组织工作人员到榆中县夏官营某建筑工地为工人师傅上门办理工资卡开立业务。据悉,为有效解决工人师傅因工作繁忙无法前往网点办理工资卡的问题,邮储银行榆中县支行抽调专业人员,携带移动展业设备深入项目现场,将银行服务窗口“搬”到了工地上,为工人师傅提供上门开卡服务,确保工
-
寻觅南阳老行当丨66岁老裁缝 一尺一剪裁时光 一针一线守匠心
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一定有去裁缝店做衣服的场景,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裁缝师傅脖颈上挂着软尺的模样深入人心,缝纫机更是那个时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市场上各式各样的衣服琳琅满目,人们大多选择购买成衣。传统的裁缝手艺人逐渐稀少,然而,仍有一些老裁缝店在坚守。4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城
-
山西陵川县山火扑救持续:三千余人参与救援 村民腾出房间供救援人员休息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季建荣据山西晋城市陵川县“陵川融媒”4月15日消息,4月12日,壶关县发生火情并迅速扩散,4月13日中午12时52分火势蔓延至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一带,由于现场风力强劲(瞬时风力达到9级以上)、地形复杂等因素,导致扑救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事发区域植被以易燃的油松林为主,进一步加
-
高龄津贴每月都要面部识别,89岁老太月月找快递员、理发师帮忙“刷脸”
高龄津贴每月都要手机面部识别,这可难坏了89岁的奶奶。“我不在身边,我父亲年近七旬也弄不了,月月找快递员、理发馆帮我奶奶操作。”马先生的父母家住山西省晋城市,“我奶奶已经89岁了,政府发高龄津贴,每个月都要面部识别,我父亲也快70岁了,这太难为人了。”马先生说,家里只有老人,年轻人不在身边,操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