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南阳老行当丨66岁老裁缝 一尺一剪裁时光 一针一线守匠心
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一定有去裁缝店做衣服的场景,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裁缝师傅脖颈上挂着软尺的模样深入人心,缝纫机更是那个时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市场上各式各样的衣服琳琅满目,人们大多选择购买成衣。
传统的裁缝手艺人逐渐稀少,然而,仍有一些老裁缝店在坚守。4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城区光武大道与明山路交叉口西北角,见到了已从事制衣行业48年的裁缝师傅陈海安。
30年前 每天能做30件衣服
今年66岁的陈海安,腰杆笔直,精神矍铄,脖子上悬挂着软尺,正聚精会神地用剪刀“咔嚓、咔嚓”裁剪着布料。店铺虽然不大,但是裁剪间、布料间、缝制间等布局紧凑。看到记者过来,他笑容可掬,立马停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打起招呼。
“这一行业,受成衣冲击很大,现在不容易啊。”陈海安说,1988年到2000年期间,是定做衣服生意最好的时候,当时平均每天能做30件衣服,现在平均每天做6件左右。如今,人们定做衣服更注重的是品质,讲究工艺及精细程度。
记者看到,在裁剪台上,陈海安已裁剪好了8件衣服,准备开始缝制。“还有10多件没来得及剪。”他说,制衣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技术活,选布、量体、裁剪、缝制、熨烫、整理,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说话间,60多岁的李女士专门从白河南赶过来:“我想做一条裤子,我胯部比较低,基本上裤子都需要定做,听朋友介绍这里做得不错,今天专程过来的。”
陈海安带着李女士来到布料间,只见真丝、麻料、醋酸面料等应有尽有。选完布料,陈海安弯腰下蹲,娴熟地为李女士量出精准尺寸,耐心沟通,并详细记录。“给您优惠20元,裤子做下来160元,8天左右,您记着过来取。”

量体
李女士刚付完定金离开,老顾客余女士也来到店里。“我的腰裙做好了吧。”气质优雅的余女士开心地问道。陈师傅一边递上裙子一边答道:“好了,穿上试试看合适不?”余女士穿上新做的腰裙转了一圈,高兴地说:“太合适了,不愧是老师傅。”
“我的衣服、女儿的衣服这么多年都是在这里做的,几十年的老店了,手艺一流。”余女士说,她已经在陈海安这里做了30多件衣服。
手艺过硬 从扬州到南阳扎根
“这么多年来,全靠老客户照顾生意。”陈海安欣慰地说,老手艺赢来了不少回头客。
陈海安的老家在江苏扬州。1977年,18岁的他高中刚毕业,“当时,还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作为一名农村孩子,为了生活,就要选择一门手艺。”陈海安说,毕业后,他就跟着一位师傅学习裁缝,那个时候学徒是没有工资的,学了整整3年,才刚刚能出道,手都不知道被缝纫机扎破多少次。

选布
那时,只有在过年或者有人结婚的时候,家里才会做上几件衣服,以中山装、唐装为主。每当这个时候,他会担着蝴蝶牌的缝纫机上门为人家做衣服,“一天能挣8毛钱”。
随着改革开放,经扬州当地一位业务员介绍,陈海安选择来到南阳城区发展。“金角银角比不上城角!”陈海安说,他出生在农村,来到南阳这座城市,肯定比在农村强。1983年,他在南阳城区“防爆口”附近开起了制衣店。
“刚开始来有点水土不服,再加上口音不同,有一次因为口音问题导致做出来的衣服尺寸不合适,还赔过人家一件衣服。”回忆起刚来到南阳的情景,陈海安记忆犹新,那时做一条裤子能挣1.2元,“为了赶制衣服,都是通宵干活”。
凭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手艺过硬,陈海安的生意慢慢好起来,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有12名员工。“曾经,每月缴纳工商税、国税、地税等费用,超过200元。后来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后,各项费用都免了。”陈海安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他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实惠。
一把剪刀 匠心传承40余载
在缝制间,只听见缝纫机嗒嗒作响,两名工作人员正赶制衣服。正在忙碌的王蓉梅已经跟随陈海安20多年了。
“陈师傅为人实在,我之前在厂里做衣服,后来就一直在陈师傅这里,跟着他,干活很开心。”王蓉梅告诉记者,旗袍、连衣裙、西服、羽绒服、羽绒被全都能做,这么多年下来,只要是这附近的居民,没有人不知道陈师傅手艺好。
“陈师傅从外地来到南阳打拼,凭着一把剪子养活了一家人。”王蓉梅说。

裁剪
陈海安扎根南阳42年,一直干裁缝。陈海安说,他其实更喜欢南阳人的淳厚朴实,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从最开始的水土不服,到现在爱上了南阳这方水土,他收获的一切都是南阳人给予的。
“这么多年下来,我教过40多个徒弟,有一个徒弟还在广东开了服装公司。”陈海安说,是这门手艺养活了他,现在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免费传授给喜欢这一行的人。
“我的孩子都是喝着南阳水长大的,如今都已在南方定居生活,妻子也去帮忙带孙子了。”陈海安说,“孩子们觉得我岁数大了,想让我歇歇,但是在南阳生活了42年,奋斗了42年,在这里过得很开心,我舍不得离开南阳。”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位66岁的老匠人,始终以满腔的热情迎接顾客,以其精湛的技艺为顾客量体、裁剪,没有丝毫懈怠。他手中的剪刀仿佛拥有了生命,穿梭于布料之间,而那把已陪伴他42载的弧形尺子,更是见证了他对传统手艺无尽的执着与热爱,展现着匠人精神的深厚底蕴。(全媒体记者 李辉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
南阳抗战记忆|昨日,记者走近抗日英烈许子和的外孙,听他讲述外公的事迹 英雄“不老” 丰碑永存人间
抗战期间,南阳大地涌现出了大批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胜利的希望,自己却长眠在这片深爱着的土地。宛南抗日游击队大队长许子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烈。9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许子和的家乡—宛城区溧河街道夏营村程胡庄,随其外孙张敏一同探访英雄墓地,重温当年许子和保卫家
-
罗玉鑫:没有生活积累,画不出灵性
罗玉鑫与作品《寂照》(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大食/图)罗玉鑫广州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以工笔画见长,擅长细腻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塑造的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兼具诗性与象征意义。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有时似乎也有好结果。罗玉鑫从小爱画画。父母在闹市开了一家很大的糖烟酒公司,她捡着那些撕掉的烟壳、纸皮,着了魔一般
-
“你儿子真不嫌事大!”
“警察同志,快帮帮我!我妈正带着7万块钱要给骗子送过去!”近日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公安局接到王先生的紧急报警求助据王先生反映他发现母亲王女士近来行为反常整日沉迷手机时常躲在屋里不知道在操作什么面对家人的询问支支吾吾就在几天前母亲突然向他借款2万元透露自己是在“理财”并保证提现后立即归还他觉得事有蹊跷多次
-
人挤人的暑假,这座云南小城避暑也避世
在大多数外省游客看来,位于“避暑大省”云南的小城——普洱——存在感并不算高。但也因此,这里没有汹涌的人潮、商业化严重的古街,有的是绿意盎然的山林、茶与咖啡的香气,以及动植物的蓬勃生机。如果想要寻找一个气候清凉,能真正让身心静下来的避暑地,云南普洱必定是个绝佳的选项。喝茶、品咖、看山间云海……在普洱,
-
安徽举行高招录取开放日活动
据安徽日报报道 7月26日,安徽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开放日活动举行。部分高考考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受邀参观高招录取现场,了解高招录取工作基本情况。我省录取工作从7月8日正式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顺利完成普通类本专科提前批、三个专项计划、艺术类本科批、体育类本科批的录取工作。7月25日起,我省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