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援藏兴边富民
产业援藏是推动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援藏省市立足西藏特色、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发挥政策和资源双优势,积极打造内外发展双动能,与时俱进完善、创新援助模式,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从单一项目支持到全产业链培育的转变,推动雪域高原实现产业兴藏、产业富民,走上绿色化数字化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援藏重在精准发力。西藏清洁能源资源得天独厚,太阳能、风能等蕴藏量巨大,但长期以来受制于产业链短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矛盾在产业援藏的创新实践中找到了突破口。援藏省市因地制宜,将技术、资金、人才引进西藏,促成西藏首个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落户,不仅填补了西藏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更构建起从装备生产到能源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援藏建设的昌都零碳产业园开创“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新模式,让“阳光”“风”“水”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了资源价值最大化,成为西藏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
产业援藏的关键一招,在于抓住“特色”二字做足文章。高原轻工业的发展充分彰显了产业援藏对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西藏牦牛奶、青稞、藏药等高原特色物产资源丰富,援藏省市通过引入先进加工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高原轻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高原轻工业的蓬勃发展,也让西藏特色物产走出高原、走向全国市场,成为西藏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融合释放出乘数效应,激发工业发展活力。在拉萨的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北京援藏力量推动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在那曲,浙江宁波援藏工作组助力引入现代化制衣工厂,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打破了产业间的壁垒,促进了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协同升级。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增值,服务业则贯通全产业链,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西藏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为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产业兴,西藏兴。产业援藏为西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型工业体系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西藏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也成为西藏实现稳定发展、兴边富民和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引擎。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 陈爱东)
-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集中签约36个项目
9月7日下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在厦门举行。市领导付朝阳、戴龙成、高宇、王世文、王洋、连向红出席。受市委书记付朝阳委托,市长戴龙成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戴龙成指出,莆田历来是干事创业、书写传奇的热土,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
-
填补国内空白!《数据标注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发布
8月29日,在2025数博会数据标注高端对话暨供需对接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联合牵头编制的《数据标注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发布,该标准填补了我国数据标注产业人才标准的空白。数据标注产业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分类、注释、标记和质量检验等加工处理的新兴产业。该标
-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内蒙古教育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8月27日至28日,2025年内蒙古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及、苏丹、越南、菲律宾等8个国家的40位专家及国内23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内蒙古教育对外开放大计,共绘高质量国际合作新画卷。参观内蒙古教育对外开放成果展。
-
消费牵引 供给创新 “洋口味”变身浙江“新特产”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与供给的辩证关系是核心。在浙江,西餐、咖啡等曾经的“舶来品”,通过深入的本土化创新,正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新特产”。这一过程展现了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进阶、产业升级又催生新消费需求的景象,为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从消
-
破堵点!给教授创业吃下“定心丸”
他们是实验室里的科研骨干,更是产业创新的“种子选手”。日前,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商学院共同举办的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结业。该班45位经层层选拔的“教授级”学员,来自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研究领域,都与苏州市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嵌合。破堵点,打通教授创业的“最后一公里”在苏州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