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破堵点!给教授创业吃下“定心丸”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7:53:00    

他们是实验室里的科研骨干,更是产业创新的“种子选手”。日前,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商学院共同举办的苏州首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结业。该班45位经层层选拔的“教授级”学员,来自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研究领域,都与苏州市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嵌合。

破堵点,打通教授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在苏州龙头企业实地考察,与行业翘楚深度对话,同投资方思维碰撞……为期3个月的跨界研修,为这群学员打开产研融合的新视野,种下科技成果转化的金种子。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近3年完成技术合同106项,总成交额突破5000万元。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教授赵建庆较早开启产业化实践探索。由他团队研发的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不久前正式落地,应用于苏州首家集“光储充检放换”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示范站。

“如果只做学术研究,成果只能停在纸面上、架子上,没有经过产业化验证,就无法证明其社会经济价值。”回顾来时路,赵建庆深有感触。自2021年创办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实验室成果已完成技术验证和初期市场推广,在电动两轮车、工商业储能、UPS电源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目前公司在多地投建工厂,正加速推动规模化生产。

“从1到10,要闯市场关。”赵建庆说,公司目前在钠离子电池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面临降本增效、资金链管理的双重挑战。更关键的是,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后,高校教师的身份成了公司持续融资与发展的瓶颈。

“职务发明权属问题,自行转化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让很多教师望而却步。”赵建庆道出了科研人员的普遍顾虑。这一困局,随着《苏州大学产研融合一体创新行动方案》《苏州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迎刃而解。通过赋权改革,学校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特别是标准化合规转化协议的设计,有效破解了教授创业的IPO障碍。

这一创新机制让多支团队吃下“定心丸”。合规化改革成效立竿见影,赵建庆的公司近期成功融资近3亿元,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提振了整个科研团队的转化信心。”

重培育,助力科研人员对接市场需求

高校教师做科研成果转化,面临工程化、市场化、企业化的重重关卡。

“教授擅长解构科学问题,却容易忽视成本约束与迭代节奏;执着于参数突破,却可能错失产品化的最佳窗口期。”“科学家的社交圈多局限于学术领域,而创业需要‘铁三角’,即懂技术的工程师、懂市场的操盘手、懂资本的合伙人。”……在科技成果转化班上,学员代表、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吴铎直陈科学家创业核心痛点,他所述创业中的“认知盲区”更引发学员的强烈共鸣。面对挑战,吴铎的态度坚定,“既然选择投身成果转化,就必须主动自我进化。”

通过培训交流,学员代表、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李传军进一步明确了创业方向。“我们将专注于超纯金属制备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这些材料是先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原材料。目前实验室的小型设备已经取得突破,下一步要实现从实验炉到工业级生产设备的跨越式发展。”

将实验室的显微镜聚焦产业需求,把论文里的公式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参数。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州大学已先后布局建设一批产研融合一体化创新平台,并通过引入创投资本、“揭榜挂帅”等方式,有效助力科研人员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苏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糜志雄介绍,学校构建了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机制,通过省概念验证中心遴选两批优质项目进入培育库,提供10万元无偿启动资金,接下来还将对优质项目给予50万—200万元“拨投结合”资助,并联动社会资本推进市场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强协同,紧扣国家战略打造创新生态圈

“名城育名校,名校润名城。”苏州大学校长张桥表示,作为国家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学校正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支点,撬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持续完善“立足产业、拥抱苏州”的产研融合生态,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级。

不久前,苏州大学成立校企委员会,邀请与苏大优势学科团队相匹配的200家优质创新型企业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事业合伙人”,科研团队与龙头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共建创新联合体。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班上,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企业方理事长、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小平受聘为企业家导师,为学员们提供创业指导。吴小平认为,成功的创新,应结合需求导向、技术导向两种模式。目前产学研的核心问题是科研人员难做工程化开发,而企业二次研发能力较弱,这种“双重短板”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作为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企方代表,我的使命就是当好‘翻译官’和‘连接器’。”吴小平表示,将帮助科研团队精准把握产业需求,推动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牵引,苏州大学将通过“学校设编制、企业出资金、地方给配套”,面向全球与龙头企业共同引进高层次新工科人才,提升企业研发硬核实力。同时,针对学校科研方向与苏州产业体系匹配度不足的问题,采用“企业出题、揭榜挂帅、高校答题”模式,推动科研范式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转变。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表示,置身苏州这片创新沃土,苏大正紧扣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积极打造学校创新生态圈,全力贯通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与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的创新种子加速成长为生产线上的产业硕果,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相关文章
  1.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集中签约36个项目

    9月7日下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在厦门举行。市领导付朝阳、戴龙成、高宇、王世文、王洋、连向红出席。受市委书记付朝阳委托,市长戴龙成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戴龙成指出,莆田历来是干事创业、书写传奇的热土,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

    0 2025-09-08 16:05:00

  2. 新文科专家说⑤ 南昌大学王卫明:用好AI,而不是被AI“困住”

    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曾思丹 记者 金春华 周林怡 潘璐 【编者按】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等新文科专业。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

    0 2025-09-01 11:02:00

  3. 填补国内空白!《数据标注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发布

    8月29日,在2025数博会数据标注高端对话暨供需对接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联合牵头编制的《数据标注产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标准发布,该标准填补了我国数据标注产业人才标准的空白。数据标注产业是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分类、注释、标记和质量检验等加工处理的新兴产业。该标

    0 2025-08-31 00:11:00

  4. 追光 | 本轮“苏超”,您中签了吗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第十轮将于周末开战↓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十轮对阵表本轮“苏超”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不用抢票了!!!赛事组委会8月21日宣布,推出统一购票平台并更改购票方式老百姓普遍反映挺好毕竟孔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公众号留言截图不过这签确实不太好中前段时间南京马拉

    0 2025-08-29 17:31:00

  5. 消费牵引 供给创新 “洋口味”变身浙江“新特产”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与供给的辩证关系是核心。在浙江,西餐、咖啡等曾经的“舶来品”,通过深入的本土化创新,正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新特产”。这一过程展现了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进阶、产业升级又催生新消费需求的景象,为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从消

    0 2025-08-29 1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