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青年导演对话,全是“真话”
原著粉和剧粉之间如何转化,会考虑“原著粉”的感受吗?
“处心积虑”追求爆款有可能吗?
微短剧是跳板吗?
长剧会注水吗?
这是一场只说“真话”的专业对谈——
4月26日至4月28日,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在宁波举行。28日上午,在青年导演创作分享会上,编剧、作家宋方金担任主持人,导演赵一龙、黎志、费振翔、富拓、严沛樑围绕自己的创作经现场进行分享,讨论了影视创作、微短剧、青年导演的转型发展及入行等热点问题。

青年导演创作分享会。
当导演们开始“互诉衷肠”
“原著粉”和“剧粉”之间如何转化?
导演赵一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赵一龙的作品《永夜星河》原名《黑莲花攻略手册》,原著拥有一大批“书粉”。
“小说是开着‘弹幕’写的,边写边看反馈,但改编成剧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赵一龙谈及原著改编时直言不讳。
他坦言,原著粉的“重大方向”必须尊重,比如核心情感和世界观,但影视化注定要“动刀”。

嘉宾们在交流中。
对话中,宋方金提到社会上对电视剧评价中的一种声音:电视剧是照着电影的质感拍的,为啥这么说?
费振翔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当导演的经历,“我第一次拍《鬼吹灯》的时候,很多人评价说拍得像电影,我真是吓一跳,不知道是夸我还是骂我。”
在费振翔看来,电视剧就是电视剧,电影就是电影。
面对“处心积虑”是否能制造爆款作品的问题,导演们普遍认为微短剧领域“大有可为”。
“微短剧成功率特别高,只要掐准三个点——剧本、演员、导演,制作稍微糙点观众也能接受。”严沛樑说。
导演富拓提出,目前不少导演在“俯视”观众,并不真正明白观众的需求,“观众在哪儿,我就要给观众提供一些他们想要的价值。希望下次见面时,我能带来更好的短剧集。”
严沛樑认为,短剧与长剧是互补的关系,在碎片化时代,微短剧可以填补用户的需求,“市场在变,我们要不断迎合需求。”
谈青年导演,他们说了哪些“过来话”
近年来,宁波的青年影视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宁波籍导演、编剧秦海燕曾担任《万里归途》《刺杀小说家》《分手合约》《我经过风暴》等高口碑影视作品的编剧和导演工作;《不讨好的勇气》总制片人应萝佳是慈溪人……
这场青年导演创作分享会上,他们都说了什么?
在导演群体中,一部分是演员转型为导演。“我四岁就演了一部戏曲电影,算起来我已入行43年。”导演费振翔说,“转型做导演,这是我一分钟之内做出的决定,后来我再也没演过戏了。”
“演员转型成导演,就我自己而言会有个毛病,就是导的过程中,我总想自己演一遍。”费振翔分享道。在拍《星汉灿烂》时,演员吴磊就曾笑称,“所有的角色,我们导演都要演一遍。”
导演赵一龙也有过做演员的经历,对于青年导演,他们提出,要先想明白是否要做导演,再去通过各种影像化媒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种子。
青年导演如何入行?
导演严沛樑建议,不妨通过拍摄短剧获得更多机会,“现在我们要讲求短剧的精品化。”他说,“刚入行的导演不要想着一开始就拿很大的制作,传媒大学毕业后不知道如何进入这个行业的,可以拿自己的毕业设计多去参加广播、电影节,扩大知名度,就有打开市场的可能性。”
甬派客户端记者 袁先鸣 朱琳
编辑 诸辰
-
扎根生活,文艺创作方能枝繁叶茂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4月27日,演员张译凭借电影《三大队》中刑警程兵一角第二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三位“二封影帝”的男演员。他在获奖后的采访中宣布暂时息影“充电”,引发广泛关注,话题冲上热搜第一。(4月27 《北京青年报》)张译在采访中坦言,演员不能离开土壤,不能离
-
这场青年导演对话,全是“真话”
原著粉和剧粉之间如何转化,会考虑“原著粉”的感受吗?“处心积虑”追求爆款有可能吗?微短剧是跳板吗?长剧会注水吗?这是一场只说“真话”的专业对谈——4月26日至4月28日,2025电视剧导演大会在宁波举行。28日上午,在青年导演创作分享会上,编剧、作家宋方金担任主持人,导演赵一龙、黎志、费振翔、富拓、
-
【晚安贵阳】心有所向,路必不远
【来源:贵阳日报】心有所向,脚下的路便不再漫长。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别怕山高水长,只要脚步不停,终会走到属于自己的远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那些看似曲折的足迹,终将连成通向远方的轨迹。只要心中有光,黑夜也会退让;只要步履不停,远方终会抵达。晚安,愿你的坚持皆有回响,愿你
-
《流浪地球3》火热拍摄,郭帆晒刘慈欣探班合照
4月27日,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在社媒上晒出与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合照,引发关注。照片中,郭帆和刘慈欣站在高大的摄影棚外面,两人比出OK手势,疑似在《流浪地球3》拍摄基地。此前4月15日,@电影流浪地球 宣布《流浪地球3》开机,并官宣沈腾加盟。《流浪地球3》将于2027年大年初一上映。在开机现场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669万人才扎根成都
数据再度刷新!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669万,居全国第四位。各项指标中,年轻人的人口增长让人惊叹,仅2024年就有超过50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近三年来,成都吸引156万多名青年人才汇聚,更是6年蝉联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八方英才源源不断而来,人才对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