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
机器人的“手”,能有多灵敏?
记者眼前,一台银灰色人形机器人缓缓伸出五指,轻轻抓取——气球不破、薯片不碎,甚至豆腐也能稳稳“拿捏”。
“跨过深圳河,香港的基础研究在深圳成长为‘五指灵巧手’的机器人产业。”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段江哗很有成就感。
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任,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
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粤港澳三地如何勠力同心,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日,记者深入大湾区,探访粤港澳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
“从0到1”的突破——
“国之重器”赋能,携手原始创新
广东东莞,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现场,塔吊高耸,工程车穿梭不息;谱仪大厅内,一期建成的多台中子谱仪24小时“火力全开”,“超级显微镜”正深入探索微观世界。
项目本上,实验排期密密麻麻。“这里约1/5用户来自粤港澳,近段时间,就有5项港澳高校项目。”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张俊荣介绍,“以前要向国外申请,邮寄材料,排队等待,如今在‘家门口’做实验,科研效率大大提升。”
不出湾区做实验,港澳科研团队不断取得新突破:香港城市大学团队发现金属玻璃材料新的玻璃态转化机制,澳门大学团队在热电材料磁结构方面取得突破……
全球科技竞争中,规模化、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要,聚焦前沿、夯实“底座”的大科学装置科研价值日益凸显。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如“人”字铺展: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国之重器”相互辉映,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次第落成,助力粤港澳创造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到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时,这里正进行一场人机交互实验。戴上头套,电脑屏幕上显示受试者对图片“喜”“恶”的情绪反应,绿灰色彩随着图片闪动变化。
这群师生正致力于“情感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借助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专线连接,依靠‘天河二号’强大算力,我们完成了之前难以完成的科研。”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代院长须成忠说。
就在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的横琴,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澳门大学联合成立了“认知与类脑智能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资源共享,我们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表示。
大湾区的重大原始创新背后凝聚着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力量。如今,已有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组建运行,助推区域协同创新迈向新水平。
科研要素加速流动,“国之重器”赋能,大湾区不断登临更高的“高地”: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入列;香港科技大学主导研发一款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已绕行地球超1万圈,产生大量高精度科学数据……一个个重大突破推动大湾区不断攀登科技创新新高度。
“从1到100”的转化——
创新链产业链互融互促
芯片,中国被“围堵”最惨烈的行业之一。暴风雨猛烈处,正是“哪吒闹海”的舞台。
7年前,从美国加州来到深圳前海,谭章熹带领科研团队成立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性能RISC—V服务器芯片的自主研发。
为何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谭章熹有深入思考:“芯片最难的不是制造出来,而是实现可持续迭代,大湾区提供了芯片技术迭代的理想环境。”
在香港,睿思芯科成立子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人才,开展国际交流。“广东电子产业完备,有诸多知名终端客户,上下游协同,形成向前‘跑’的迭代生态。”谭章熹说。
“实验室连着生产线”,创新链产业链互融互促,是不少科创企业“钟情”大湾区的关键——
到港澳,加强国际联系、吸引全球人才、拓展融资渠道、强化基础研究;
在内地,产业链供应链完备、应用场景多元、产业人才集聚,加速“从1到100”的成果转化。
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赋予科创更快速度,更为企业开拓广阔空间。
“请按指纹并注视镜头……”横琴口岸,几十秒内,车辆通关。
澳门青年吴鸿祺所在的博维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打造了这套便捷的车辆检放系统。
“以前在澳门,公司就几十人,发展空间有限。”2014年,博维在横琴成立子公司,吴鸿祺说,“横琴的人才政策让我们招募到更多高端研发人员,如今公司规模接近400人,办公场所不断扩大,公司2022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早上在香港谈合作,下午到横琴处理业务,晚上又回到澳门。”这是吴鸿祺的“粤港澳一天生活圈”,“大湾区科创产业集聚,‘海阔凭鱼跃’,公司业务版图拓展至脑机接口。”
行走在粤港澳大湾区,随处可见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科创企业,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汇聚,持续迸发新质生产力的“湾区动能”,推动湾区科创在加速度中逐浪前行。
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合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州南沙,笃学路1号,红鸟日晷雕塑屹立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广场中央,象征着香港科技大学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
首届红鸟硕士班学生、香港青年蔡嘉雯,凭借一款为中风患者量身打造的上肢康复器具,带领团队夺得“香港智营设计大赏2025年”银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搭建的平台,让学生能大胆创新、不断成长。”她难掩激动。
“‘红鸟’是香港科技大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标志,从香港科技大学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民介绍,“红鸟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相继成立,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内地大学把研究机构延伸至港澳。
培养人才,资源共享;聚力引智,粤港澳共建“生态圈”——
广东以才引才、以才聚才,汇聚研发人员超158万人,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超150人;
香港自2022年底推出多项引才计划,截至今年3月底,已收到超46万份申请,获批超30万份;
澳门通过澳琴联动实施跨境人才工程、鼓励在外澳门人才回流发展、大力吸引海外“高精尖缺”人才等举措,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合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2024年5月,大湾区“9+2”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开展海外招才引智活动。以人才跨境流动为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推动要素流通更高效,一张以“湾区”为名构建起的人才流动网加速形成。
未来已来。伶仃洋畔,奔涌的科创浪潮,拍击着日新月异的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正加速崛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孕育无尽机遇。
来源:人民网
编辑:刘博宇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
和平社区“益企 Party”走进希华爱康健医院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佳衡7月25日下午,由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和平社区党委主办的“益企 Party”活动第三期走进深圳希华爱康健医院。近30位辖区企业负责人、高管齐聚一堂,以健康为纽带、链接社区资源,探索企业合作共赢新路径。南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经济办主任高建军表示,将强化街道
-
标题:深圳高端婚恋新风向:潮汕媒人苹果姐,以创业精准度重塑靠谱婚介服务,成功率口碑双优
导语: 在深圳中高端婚恋市场,一位拥有丰富创业经历的潮汕媒人“潮汕媒人苹果姐”正迅速走红。她以独特的创业者视角、严格的审核机制(独创家访环节)、深耕潮汕圈层的精准匹配,以及超高的成功率和客户口碑,为追求品质婚恋服务的潮汕精英提供了一条高效、真实、可靠的脱单路径。正文:深圳,这座汇聚了无数梦想与机遇的
-
香港国际机场上半年客货运量增长
新华社香港7月22日电(郭辛)香港机场管理局22日公布,今年上半年,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量为2940万人次,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加16.5%,飞机起降量同比上升10.1%至192365架次,货运量同比增加1.9%至240万吨。机管局表示,受转机及过境旅客量增长带动,6月客运量同比上升11.2%至476
-
岳阳市中医医院3人入选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候选名单
通讯员 桦林 陈纯近日,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公布《第六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候选人推荐人选名单》,岳阳市中医医院王欢、严全、严森三位专家成功入选。在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2名临床类非基层候选人中,岳阳市中医医院独占三席,是湖南省地级市医院中入选人数最多的单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是
-
精品“走出去”,名家“请进来”!深圳让世界听见中国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祁琦近两年,以舞剧《咏春》为代表的一批“深圳出品”文艺精品不仅在国内引发观演热潮,更在全球舞台大放异彩。与此同时,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成功吸引20余国近千名艺术家来深献艺,彰显深圳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文化魅力。从文艺精品“走出去”,到国际名家“请进来”,深圳正以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