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家村史馆为乡土文明留下珍贵档案

沈阳市康平县郝屯镇小塔子村村史馆里的家具、农具等老物件在展示寻常人家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在诉说着浓浓的乡愁。受访者供图
作为历史的保存者,村史馆不仅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光阴变迁,更承载着传承文明留住乡愁的使命。从沈阳小塔子村的千年沧桑展示到阜新倒廷村的老物件陈列,再到营口七一村的红色文化梳理,2712个散落在辽宁乡野大地上的小小“博物馆”,虽千馆千面,却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乡土文化与时下生活的水乳交融。今起,本版推出“村史拾光”特别报道,深入走访辽宁各地的村史馆,探寻其背后的故事,感受乡愁凝结的力量。
——编者
挖掘历史积淀
讲述村庄变迁
一座村史馆,一部变迁史。为了避免“千村一面”,辽宁村史馆建设,不照搬、不复制,依据不同村庄的历史记忆点,就地取材挖掘乡村文化宝藏,使村史馆的内容“千姿百态”。抚顺永陵镇红旗村的村史馆,就是依托本身历史积淀而建。红旗村是新宾永陵南城址所在地,坐落于烟筒山麓,在苏子河与二道河交汇处的西南岸,当地人俗称“古城子”。从2004年至200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曾在此进行了5个年度的发掘工作,其中第四期发掘覆盖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出土的“鸟篆书”和“千秋万岁”文字瓦当,极为罕见。 “村史馆展板上有关于这一考古发现的记载,村民们了解了村里这段历史,自豪感满满的。”红旗村45岁村民徐苗苗说。
一走进沈阳市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就能看见村里的“显眼包”——宝塔寺塔,这座辽代古塔,东临辽河,始建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天赞、天显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但遗存尚好、古朴依然。依托这样的历史文化而建的村史馆,一股浓郁的古代文明气息扑面而来。
而2021年11月13日对外开放的兴城市宁远街道西二村村史馆就建在兴城古城旁边。“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都在这里。”西二村党支部书记张成彬说。
在辽宁,像红旗村、小塔子村、西二村这样依托历史文化而建的村史馆还有很多,如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永丰村村史室、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望儿山村村史馆等,每个村都依照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建起了记录村庄发展历程的村史馆。
梳理峥嵘岁月
传承红色基因
不仅有通过村史馆展示历史文化,辽宁还有更多展示红色文化的村史馆,这些村史馆现已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主阵地。
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调兵山风景、明月禅寺、兀术城、南城子山城等,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这曾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调兵山地区的指挥部所在地的铁岭调兵山市大明镇大冮村的景色。这里记录着为掩护解放军安全撤退,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村民张秀森的故事,有在枪林弹雨中赶着自家马车,去前线抢救伤员的村民张秀权的故事……这些动人瞬间用展板呈现在村民面前。“发生在调兵山的英雄历史不能被忘记,更不能被家乡人遗忘。”大冮村党总支书记李有说。
如今的大冮村,通过整理挖掘当地的红色历史,已经让该村的村史馆成为东北财经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学院等十余所大学的党史教育共建基地。截至目前,大冮村村史馆已接待了省内外的参观者万余人。
同大冮村一样,营口大石桥的黄土岭镇七一村也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小山村。这里是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烈士吕庆余、王希珍曾生活、战斗、牺牲于此。革命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七一村的村口。“七一红色文化展览馆”展区空间不大,囊括的内容却不少,这里既有吕庆余、王希珍等烈士的革命故事展板,也有泛黄的光荣册、老文件、书籍、照片等珍贵史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村史,汲取红色力量,其实为的都是一件事儿——让群众过得更好。”七一村党支部书记万森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我省讲述红色文化的村史馆数目众多,如北票市南八家子乡红村、东官营子镇东官营子村的村史馆都是叫得响、传得开的红色文化品牌馆。
重温农耕记忆
连接过往时光
除了记载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村史馆,辽宁展示农耕文化的村史馆就更多了。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六家子村、彰武县两家子镇倒廷村、辽阳县寒岭镇梨庇峪村、盘锦市盘山县甜水镇南锅村、开原市金沟子镇三道沟村等村史馆,这些村史馆通过图文资料、视频影像、情景再现等方式,陈列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家居陈设、传统服饰、工农产品、证书牌匾等实物,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乡村历史和发展变化。
“这是村里保留下来的老户口簿,记录了1964年前村里居民的基本情况,是咱村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特别珍贵。”开原市金沟子镇三道沟村村史馆讲解员杨柏岩说。该馆内收藏有大量的老物件,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这里有犁、耙子、压地磙子等农村生产生活用具,也有反映村民生活变迁的老电话、烟簸箕、烟袋锅、火盆等生活用品。这些“陈年古董”见证了我省农村从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演变,也展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走进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六家子村村史馆,透着新鲜感的各种老物件夺人眼目。在这些老资料、老照片和老物件的串联下,村史馆俨然成了一座乡情浓厚的“乡村会客厅”,而其中的点睛之笔便是一面“笑脸墙”,六家子村不同年龄村民淳朴的笑脸汇集在这面墙上。“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印证了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六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姜冬文说。
2022年6月7日,普兰店首家农耕文化村史馆在大刘家街道洼子店社区(村)挂牌成立。村史馆展厅以图文资料、情景再现的方式,陈列了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非遗技艺等。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前的瓦罐、茶壶、双耳筐,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间帽盒子、笸箩,更有当地闻名的“三鼓一调一歌”非遗民俗文化和秸秆手工非遗技艺。
“快来!大姐的照片在这呢!”3月11日,在盖州市暖泉镇方屯村村史馆里,在大家的簇拥下,一位老人来到照片墙下,她指着一张照片说:“从左数第一个就是我。”这张标注为“20世纪80年代暖泉乡党委奖励刚获得省劳模的义尔岭村致富典型高岚一辆自行车”的照片被展出在醒目位置。照片中,高岚推着自行车喜不自禁,周围的群众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认为,作为乡村“成长日记”的村史馆不只是怀旧工具,还是与村庄同呼吸的活档案。村史馆印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成了让村民产生情感共鸣的载体。
记者 杨竞
-
镜头里是烟火,镜头外是振兴!央视《山水间的家》给红寺堡兴民村送了张“金字名片”
“电视里看到自家的院墙、村口的老槐树,我激动得直拍腿!”9月9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村民杨智慧想起两天前看节目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欣喜,“7月初,节目组来拍摄时,工作人员就像走亲戚,问这问那,连咱种黄花的小技巧都记下来了。现在全国观众看到了兴民村,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集中观看《山水间
-
烽火传承映初心 英雄精神励青春
为深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4日,鞍山市委宣传部、鞍山军分区“红色传承”宣讲队走进鞍山市工程技术学校,开展以“弘扬抗战精神,争当红色传人”为主题的国防教育宣讲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动人的“开学第一课”。宣讲队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生动诠释了“民族脊梁”的时代内涵。从老红军
-
巧尔齐召:废墟中重生的红色丰碑
在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内,红墙黛瓦的巧尔齐召静静伫立。这座始建于清代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曾是席力图召下院。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里仍是召庙,后因历史变迁,仅存的藏经阁沦为废墟,被杂草与记忆尘封。然而,废墟之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史:1925 年,中共绥远工委机关设于此,吉雅泰任工委书记,乌兰夫、多松
-
“娘家人”来了!良田镇妇联温情服务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9月2日,金凤区良田镇妇联组织135名妇联执委,以“美丽庭院+关爱帮扶”为主题,深入辖区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特殊群体家中,开展专项服务活动,以巾帼力量提升庭院“颜值”,用温情服务传递“娘家人”的关怀。活动当天,执委们按照“分组包片、责任到人”的原则,携带清洁工具分组前往各村社。在泾龙村独居老人刘桂英
-
湖北抗日战争地图正式发布
9月1日,长江云新闻记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监制,省地图院编制的《中流砥柱——湖北抗日战争地图》正式与读者见面。据介绍,湖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湖北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