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里菌香四季!《云南日报》关注昭通菌产业




一条“链”上云菌香
——云南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观察
7月16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行。12家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代表企业组成联合体,参加这一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绿色农业链部分展示各自特色。中国贸促会负责人说,各展区参展商同属一条“链”,形成产业链“全家福”。云南省贸促会相关负责人认为,云南野生食用菌企业组团参展,是云南省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缩影。
本报记者专访了其中4家参会企业,记录了他们的“全家福”。从前端的种植、研发创新到后端的销售、多产业链协同融合,这些“小而精”的云南企业身处“链”上的不同节点,带着各自的探索和思考,以“链”会友。展会上,云菌鲜香吸引上下游伙伴前来。展会“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主题,也是云南企业的共同心声。
松叮叮:拓展“链”路,菌酱添味餐桌
7月16日,第三届链博会的首日,松叮叮品牌展台前人头攒动。
马来西亚客商拿起松茸酱仔细查看配料表,印尼采购商反复询问素食认证——这些东南亚客商正为当地的餐厅寻找适配酱料;而国内湖南、四川等地的餐饮代表则更关注风味,一勺酱拌进米饭,引得他们连连称赞。

松叮叮品牌创始人刘昊林(中)在第三届链博会上推介产品。受访者供图
一口云南松茸的鲜香,让创业30年的刘昊林与菌类结下了10年不解之缘。
当时,云南菌类多“藏身”出口冷链,加之季节限制,不少消费者并不熟悉云南菌。带着“好东西该走进日常餐桌”的想法,他一头扎进菌类深加工领域。
松叮叮的这罐调味酱配方全部来自云南:香格里拉松茸、冻干松茸粉、云南临沧辣椒,再以当地酱菜制作技艺慢熬七八个小时。这套工艺既能锁住菌香,又能灵活调整风味——“沪苏浙”版本减辣,俄罗斯、东南亚版本则结合当地口味进一步调整。
如今,刘昊林创立的松叮叮品牌,悄然进入了品牌餐饮的酱料赛道。多个小吃品牌里都有它的身影;深圳品牌快餐的轻食盒饭、航空餐中,它也成为备受欢迎的佐料。
“我们正在链博会上寻找品牌快餐类的意向客户。”刘昊林走过了一条从原料供应到深加工突破的创业道路,他也期待用一瓶酱,链接更多企业,让云南菌走上更多餐桌。
白松黑露生物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技术“链”接,新品畅销
“这两款产品在成分上有什么区别”“这款产品提取液的技术参数是多少”“我们要在马来西亚销售这款产品,有哪些合作模式”……第三届链博会现场,首次亮相的云南白松黑露企业展台前,一款融合云南野生菌的松茸松露威士忌,吸引了新加坡、伊朗、印度尼西亚、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客商的关注。
“我从事野生菌行业近20年,早年在西班牙市场调研时发现,当地有松露泡酒的饮食传统。”白松黑露生物科技(云南)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旭介绍道,2011年起,他带领团队跳出传统浸泡工艺,联合昆明理工大学研发出专利提取液技术,实现了菌香的精准留存;他们还尝试以香格里拉青稞酒为基底,经蒸馏调配开发适配市场的新品,2020年又专门成立公司推进产业化。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菌类提取物和菌类酒产品的生物科技公司,依托多项发明专利技术,其开发出了云南菌类产品的新形态。
让曹旭感到开心的是,如今这些创新和产品已经“链”到国内各地和海外。国内市场上,云南菌酒出现在了香格里拉的客栈、丽江的高品质酒店、昆明和大理的餐饮企业中;海外市场方面,企业的出口产品占比约20%,新加坡、日本等地的消费者对松茸的创意产品给予了积极反馈。
借助链博会搭建的供应链网络,曹旭也更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他计划在展会上寻找区块链及相关技术合作伙伴,通过产品溯源、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打通从菌子采购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要让云南菌子,沿着技术与供应链创新的道路走得更远。”曹旭说。
云南丛茸经贸有限公司:一路“鲜”到海外
参加此次链博会的云南丛茸经贸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钱永心中有个期待:推动云南地理标志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1986年,企业创始人开始专门从事松茸贸易,在野生食用菌领域耕耘了30多年,可以说是和蘑菇打了一辈子交道。”钱永讲述了企业和菌子的故事。
这家自2002年起开展出口业务的企业,目前产品已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产品线包括松茸、松露等新鲜野生菌,以及各类冻干野生菌和深加工产品等,国内销售和出口松茸等各类野生菌年均400余吨。
在非出菇季节开展野生菌贸易,一直是行业面临的季节性难题。“目前,我们重点研发冻干产品,通过技术手段保留松茸97%以上营养成分。”钱永说,这是目前企业的解题思路。冻干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松茸的营养、风味和形态,同时显著延长保质期。他们在省内建立了多个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基地,配备保鲜库、速冻库、冷藏库等先进的保鲜冷冻及质量检测设备。“因此,企业的产品不仅能满足日韩等市场对生食松茸的需求,还供应火锅等餐饮行业,消费者市场反馈很不错。”
冻干产品之外,松茸饺子、松露制品等产品也在企业的创新产品阵营中。
钱永说,一成不变的产品跟不上消费者和市场的新需求,他们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偏好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除了拓展海外市场,还把合作渠道延伸到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及电商平台。“链博会上好技术、好产品很多。云南野生菌有特色、有品质,我们也相信它是展会上的亮点之一。在现场,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身产业链整合能力及技术成果。希望借助链博会这个平台接触更多海外企业,以后联合研发新产品。”
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链里菌香四季
创新是链博会的底色。
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阳和同事的奋斗,与创新紧密相关。在他看来,野生食用菌产业未来的资源保护、科研、产业升级,离不开这条创新链上的协同和各种新意的绽放。

云南野生食用菌企业参加第三届链博会。 本报通讯员 董兴宇 摄 云南云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链博会上展出的产品。 本报通讯员 董兴宇 摄
目前,企业正着手发展香菇和黄见手青两个项目的菌种研发、菌棒培养、鲜菇收储、产品加工。“现在是夏季,但云南昭通的气温并不高,还不到30摄氏度,冬季棚里温度也能保持在4摄氏度以上,为香菇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可以保证全年种植。”李晓阳表示,夏秋季节的出菇量最多,企业也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技术管控和更新,建成了630个立架层结构大棚、370多个蔬菜大棚地栽式大棚,为菌菇配套舒适的“家”,保证了全年不间断生产。
要养好菌子,需要从哪些方面协同发力?
“我们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达成了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进行工厂化食用菌的人工驯化出菇。简而言之,就是要把自然界中的野生食用菌通过科学手段,培育为可人工栽培的品种,提高菌棒产出率、出菇率。”李晓阳说,技术创新的意义不仅是将山珍搬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更在于以科技赋能,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让各种业态能竞相,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条创新链,可以有多长?
从田间大棚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场景,企业盘活闲置资源,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到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中。
李晓阳自豪地说,除了菌种研发和种植之外,企业还涉足野生食用菌的加工、销售、技术推广等环节,香菇酱、菌汤包等产品也受到国内消费市场欢迎。“链博会不仅展销商品,更展示完整产业链条,不只关注短期交易,更重在寻求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这次参加链博会,我们有望在拓展市场、完善产业链等方面实现突破,迈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他表示,展会促进了与野生菌深加工企业、国际食品商、跨境电商平台及健康食品领域等更多企业的交流、合作,希望借助这个契机打开中东、东南亚和欧美等海外市场。
今日推荐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 黄议娴 陈晨 韩成圆 姚程程

-
第二十五届投洽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集中签约36个项目
9月7日下午,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莆田市分团项目签约仪式在厦门举行。市领导付朝阳、戴龙成、高宇、王世文、王洋、连向红出席。受市委书记付朝阳委托,市长戴龙成在致辞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戴龙成指出,莆田历来是干事创业、书写传奇的热土,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
-
消费牵引 供给创新 “洋口味”变身浙江“新特产”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与供给的辩证关系是核心。在浙江,西餐、咖啡等曾经的“舶来品”,通过深入的本土化创新,正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新特产”。这一过程展现了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进阶、产业升级又催生新消费需求的景象,为全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从消
-
IPO雷达|沛城科技产品质量受关注!比亚迪一度减少采购,曾败诉赔偿陕西长风208万元
深圳市沛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沛城科技”)近日对北交所IPO第一轮审核问询进行了回复,围绕公司业务模式、市场空间、生产经营合规性、财务会计信息等问题进行说明。业务模式与创新特征受关注北交所审核问询函首先聚焦于沛城科技的业务模式与创新特征。公司业务涵盖电池电源控制系统和元器件应用方案两大板
-
主动投案,云南邓代洪接受审查调查
8月25日,清风云南通报,据文山州纪委监委消息:文山州马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代洪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主动投案,目前正接受文山州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编辑:十月审核:凌山【来源:清风云南】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
-
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喜光:在热爱与坚守中迎来收获
张喜光(中)指导学生研究。走进张喜光教授的办公室,一幅酷似月球表面的照片格外醒目。“这是化石胚胎的放大图,是用酸分解灰岩,在残留的石头碎屑中找到的,芝麻粒大小,来之不易,照片和相框都是我亲手制作的。”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喜光说。自2002年回国来到云南大学工作,张喜光深入研究